“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强林业草原保护修复,对于维护生态安全、促进乡村振兴、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财政部新疆监管局在开展2021年中央财政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绩效评价工作中,注重林业草原专业知识的嵌入式应用,在摸清资金运行轨迹、落实项目管理、评价效果成效上下功夫,推动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政策见实效。
一、以厘清资金运行轨迹为首要,全程追踪项目决策过程
“欲要知究竟,处处细留心”。财政预算支出具有较强的溢出效应,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之一。新疆监管局通过梳理预算资金的来龙去脉,对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预算资金支出进行综合、客观、全面的绩效评价。一是核实资金预算编制,明确使用重点。项目预算编制是界定资金支出科学性、合理性的重要标准,通过查阅项目预算编制,初步掌握资金使用的主要方向和项目自评预计达到的目标效果,便于查找项目管理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搭建项目从“结果”回归“目标”的闭环绩效评价系统,为评价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抓手”。二是核实预算下达文件,锁定资金流向。资金预算通知能够清晰记录财政资金的流经轨迹,通过核对预算通知文件,确定省级财政部门是否按照要求及时、足额分解下达,县级财政部门是否按要求及时、足额将资金拨付至相关单位,是否存在自行调整资金使用方向等问题,为测算项目预算执行率、资金使用合规性、任务按时完工率、任务成本控制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撑。三是核实项目账证资料,把脉资金使用。查看账证资料是对资金使用单位的细致“诊断”,通过查阅有关报表、账簿、凭证、合同等资料,对资金的使用进行有针对性地甄别,切实将资金在使用管理中存在的各类细化、具体的问题表露出来,为全面反映被评价单位项目产出、效益类指标提供客观“证明”。
二、以审核落实项目管理为主线,客观反映项目过程效益
“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以聚焦项目绩效评价内容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方法为切入点,对项目计划制定、概算编制、入库申报、招标及工程施工、完工验收和造价审计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细致核实。突出项目过程、效益类指标的精准性、可描述性,督促项目单位坚决落实绩效管理主体责任,用好每一笔财政资金。一是核实项目入库申报资料。以全国林业和草原财政资金信息管理系统“项目管理平台”为依托,通过系统数据与项目申报数据横向比对,调阅档案资料等方式,厘清相关信息之间的联系,确保项目入库申报科学、准确、完整。二是核实项目管理全过程。结合评价县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日常工作开展情况,按照相关规定核实项目任务调整变更、招投标过程、合同签订、监理、验收、资产管理等全过程的合规、合法性。三是核实项目生态效益。根据评价县草原监测成果、行业主管部门证明文件等材料,评价小组在改善草原动植物种群数量,控制草原鼠虫害发生数,遏制草原退化等评价效能上精准发力,通过实地调研、现场勘察,确保项目实施后草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改善、草原生态功能等方面切实提高。
三、以评价目标效果成效为重点,实现“青山”变“金山”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茫茫草原、茂密森林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也是人类永续发展的最大本钱,绿水青山既是生态财富,也是经济财富。新疆监管局以履行林草修复资金绩效评价工作职责为抓手,聚焦项目目标效果成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促进各部门和地方县市在思想认识和具体行动上的根本转变,切实用好、用实林草保护恢复资金,端稳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一是核实群众满意度,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涵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知晓度、相关政策的获取途径、当地居民获悉的修复治理内容、项目实施后群众的满意度等方面,力求通过平铺直叙的问答方式,将群众的直观感受、意见建议加以汇总,客观反映项目的目标成效。二是核实项目实施后促进当地居民增收方面。重点查看项目实施后促进了草原生态修复与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有机融合,评价小组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核实当地农牧民在参与到草场补播改良、饲草料基地建设、协助管护草原生态环境等环节中转产增收的具体情况。三是核实草原保护长效机制。结合任务建设情况及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要求,核实相关部门是否组成稳定的管理队伍,构建产学研推用协调机制,提高草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制度等林草保护长效机制,并根据客观实际情况,综合予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