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财政厅

首页> 各地政策> 辽宁省财政厅

安徽省马鞍山市财政局:构建预算“大绩效”格局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浏览量: 发布日期:2022-02-14

  2021年,马鞍山市财政部门以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围绕难点、痛点问题,在全覆盖基础上,从压实部门主体责任、提升绩效评价工作质量、强化预算与绩效管理的一体化三个方面强力推进绩效管理改革向纵深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形成管理责任清晰、评价效果清晰、绩效与预算管理关系清晰的良性“大绩效”格局。

  一、制度建的全,责任压的实,推动各级部门同心聚力

  (一)制度建设由面到点,向专项领域推进。在上级财政部门指导下,马鞍山市级层面已实现制度的“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建成以绩效目标管理为核心,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评价为架构的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建成以压实预算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主体责任为核心的预算绩效工作考核和质量管理体系。2021年,全市绩效管理制度建设向专业化管理推进。一是出台了政府专项债券项目资金和PPP项目资金专项绩效管理办法和操作细则,明确专项资金项目从申报审批、过程监控、绩效后评价的全流程绩效管理。二是优化分行业、分领域绩效指标体系和指标库,涉及15个行业领域、104个行业类别,绩效管理全面进入高质量实施阶段,为各预算部门实时、高效、优质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责任压实由上到下,向业务一线推进。2021年,着力转变“绩效是财政部门的事,评价是财务人员的事”的观念,引导市级各部门建立以部门业务科室(项目资金使用部门)为项目绩效目标编制及评价实施责任主体的预算绩效管理操作细则、内部操作规程,推动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明确部门财务人员不得主导确定项目数量、质量、社会效益等绩效评价指标,让部门绩效评价回归项目业务本源;明确部门内部按照“谁花钱、谁负责”的原则,确定绩效自评和部门评价实施科室,评价结果及整改措施必须经业务科室负责人签字,做到“项目分的清,责任压的实”。

  (三)绩效管理由分到合,向部门协同推进。对涉及重大综合财政政策的绩效评估,探索财政与部门协同开展。2021年实施的产业扶持政策综合绩效调研工作,市领导亲自调度财政与11个政策主管部门形成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的工作机制,政策主管部门负责本部门产业政策奖补资金绩效调研;市财政部门负责制定综合绩效评价方案、重点部门产业政策绩效评价以及综合绩效调研成果的归纳、汇总工作,工作成果得到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认可,真正在综合绩效评价工作中体现了“合”。

  二、项目选的精,质量抓的严,推动财政资源合理配置

  (一)抓项目立项质量,让绩效管理紧扣发展大局。加快建设“生态福地、智造名城”,在财政评价四本预算全覆盖的前提下,聚效产业政策,对制造业等产业扶持政策开展重点绩效评价,对2019年以来的产业扶持政策开展综合评价调研,涉及企业1015户、资金7亿元;聚效生态建设,关注对慈湖河流域综合治理、长江流域禁捕政策、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等一批生态环保项目,涉及资金11.4亿元;聚效民生福祉,紧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财政民生支出,将2020年度7项为民办实事工程、智慧养老等3项民生工程纳入重点绩效评价范围。

  (二)抓项目业务质量,让财政绩效扎根立信于民。业务质量是绩效评价的生命线,特别在当前社会中介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和评价结果社会公开的双重压力下,业务质量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一是抓过程质量管控。在财政重点项目绩效评价实施过程中,以绩效评价体系为核心,建立评价指标评审机制和评价取证材料复核机制,以指标的科学性和取证的充分性保障重点绩效评价报告质量。二是抓第三方机构考核。依托财政部预算绩效评价第三方机构信用管理平台,强化信用体系建设。明确第三方评价质量检查结果低于80分,不得参与考核结果公布之日起12个月内的绩效评价工作或投标(在合同中约定),为社会中介机构戴上“紧箍咒”。三是抓财政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区别于社会中介机构,财政工作人员工作能力是决定预算绩效管理能否扎实开展的关键因素,克服疫情影响,邀请全国知名预算绩效管理专家远程授课,提升绩效管理理论水平;局绩效业务人员“以战带学”,积极参与绩效评价业务,向省财政厅报送《绩效评价取证证据及其证明力》等研究论文,进一步提升实战能力。

  (三)抓结果利用质量,让财政资源配置得到优化。一是推动市场资源优化,根据绩效评价结果,两年来推动修订、出台制度9项,特别是产业发展方面,围绕企业需求,解决政策碎片化问题;围绕市场资源,解决扶持手段单一问题;围绕项目推进,解决精准扶持问题。督促市各政策主管部门厘清市场资源配置与政府政策扶持之间的关系,利用市场化机构的专业水平、敏锐的市场感知、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帮助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和自身现代化企业管理水平,降低企业在产业转型中的风险和资金压力,降低市直各政策主管部门的奖补决策风险。二是推动财力配置优化,按照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的成果利用原则,两年来累计压减低效无效项目预算1.32亿元。

  三、流程融的透,业务合的深,推动绩效预算融合一体

  (一)项目入库与目标管理一体。预算绩效管理关口前移,以2021年全省预算一体化平台部署为契机,在预算项目入库环节严把绩效目标设定关,把同步立项、同步设定绩效目标作为入库原则。全市共有2270个入库项目(其他运转类、特定目标类)已全部纳入2022年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涉及资金110.11亿元。

  (二)预算评审与事前评估一体。落实过“紧日子”思想,坚决压低压减无效支出,将事前评估纳入政府决策机制,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制发《关于进一步严把支出关口强化预算管理的通知》,明确各级各部门要把“支出关口管理前移”,对预算追加事项、拟出台的重大政策和安排的重点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并作为申请或追加预算的必备条件,作为同级政府决策依据。完善预算公开评审机制,强化预算绩效评审,通过对部门申报的2022年度280个项目新增及500万元以上的项目经费进行公开评审,审减资金6.25亿元,审减率达26.6%,进一步突出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预算安排的合理性、经济性。

  (三)预算执行与跟踪监控一体。组织市直各部门每季度对当年预算项目支出开展绩效跟踪监控工作,并按照预算执行率、绩效目标完成率、目标预期管理纠偏率等事项,系统、全面分析预算项目推进情况,为预算管理提供重要参考。2021年,市级预算项目跟踪监控实现全覆盖,涉及项目1054个,资金37.32亿元。

  (四)预算编制与绩效评价一体。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充分利用绩效评价结果,探索成本效益性分析,进一步优化调整预算项目安排,增强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严格执行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的规定,对2021年度9个项目、2022年度8个项目分别压减预算资金6674万元和6650万元。建立预算编制和绩效评价结果、整改情况向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同步报告机制,让前端的预算编制和末端的绩效评价做到首尾相接、首尾一体,形成完整的预算管理链条。